晏子與孔子
作者:張晚林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表包養軟體,原載《文史六合》2023甜心花園年第11期
晏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但晏子略早,孔子之活著時間為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殆無爭論矣,但晏子之生卒年卻不太明白。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包養網評價》一書附有“諸子生卒年世約數”,但沒有載晏子之生卒年,然卻有一篇《晏嬰卒年考》,我們由此可概推晏子之生卒年。依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年三十五,因季平子之亂適齊,錢穆考證,此時晏子已年逾七十矣。若孔子誕生在公元前551年,則孔子三十五歲適齊那年當在公元前517年,而此時晏子若已七十歲,則晏子當誕生在公元前586年擺佈。又,錢穆認為晏子壽八十,且在齊景公四十二年即公元前506年應已經往世。由此,晏子之活著年月當包養甜心為公元前586年—前506年,這個結論,雖不中或亦不遠矣。
晏子是賢相,孔子更是圣人。在年齡之亂世,晏子在齊國,以政治上高明之操行與聰明維護著齊國之強年夜;孔子在魯國甚至諸侯列國,以其高遠的政管理想期以用世,可謂時代之雙臂,世間之鐸音也。
一、晏子與孔子之來往及其彼此間的評價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魯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齊景公與晏子到魯國,齊景公曾親自向孔子請教,晏子作為齊國重臣,當時應在列,這能夠是晏子與孔子的初次見面,但也能夠沒有什么實質性來往且印象不深。五年后,即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平子因斗雞而獲咎昭公,昭公率師攻季平子,季平子聯合孟孫氏、叔孫氏反撲昭公,昭公敗而之齊,魯亂,孔子之齊,為高昭子家臣。孔子在齊國凡三年,即從公元前517年—前515年,應該做過不少的事,他曾與齊國太師討論音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也曾答齊景公問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在齊作為外臣,應該與作為齊國重臣的晏子有過不少的來往。但最後孔子不年夜清楚晏子之為人,不太想與之來往:仲尼之齊,見景短期包養公而不見晏子。子貢曰:“見君不見其從政者,可乎?”仲尼曰:“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吾疑其為人。”晏子聞之,曰:“嬰則齊之世平易近也,不維其行,不識其過,不克不及自立也。嬰聞之,有幸見愛,無幸見惡,誹譽為類,聲響相應,見行而從之者也。嬰聞之,以同心專心包養一個月事三君者,所以順焉;以三苦衷一君者,不順焉。今未見嬰之行,而非其順也?嬰聞之,正人獨立不慚于影,獨寢不慚于魂。孔子拔樹削跡,不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自以為辱;窮陳蔡,不自以為約。非人不得其故,是猶澤人之非斤包養意思斧,隱士之非網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看儒而貴之,今吾看儒而疑之。”仲尼聞之,曰:“語有之,言發于爾,不成止于遠也;行存于身,不成掩于眾也。吾竊議晏子而不中夫人之過,吾罪幾矣!丘聞正人過人以為友,不及人以為師。今丘掉言于夫子,夫子譏之,是吾師也。”因宰我而謝焉,然仲尼見之。(《晏子年齡》卷八第四)
這段話能否是歷史之事實,值得探討。孔子拔樹削跡,厄于陳蔡,俱是周游列國之事,而周游路線中,齊國不在其列,說明孔子只是這一次到過齊國,后來就再包養網ppt也沒有往過了。這表白孔子之上述言論乃周游列國之前,而拔樹削跡、厄于陳蔡并沒有發生;同時,據清人編寫之《年夜成通志·先賢列傳》載:宰我少孔子二十九歲,則孔子三十五歲時,宰我只要六歲擺佈,應該不太能夠“因宰我而謝焉”。可見,這一則史料能夠有問題,但類似的記載在《晏子年齡》中屢次出現,殆非全無據也,且從《論語·公冶長》載孔子之言“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來看,能夠孔子對晏子確實最後感覺不太好,甚至有過誤會。從《晏子年齡》看,晏子的個人操行是很高潔的,孔子通過長久之來往以后改變了最後的見解,且對之倍加尊重。《孔子家語·六本》載孔子之言曰:“晏子之言,正人哉!依賢者,固不困;依富者,固不窮。”此表現晏子可以作為良師益友。又,同書《辯政》載孔子之言曰:“晏子于君為奸臣,于行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愛敬。”此表現晏子的操行足以令人向其施諸敬意。晏子作為齊國之重臣,其諷諫齊國君王的各種行為,孔子聽到以后,都能給予正面的評價與夸贊:
仲尼聞之,喟然嘆曰:“古之善為人臣者,聲名歸之君,禍災歸之身,進則商討其君之不善,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是以雖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諸侯,不敢伐其功。當此道者,其晏子是耶!”(《晏子年齡》卷二第五)
這是說晏子善于為臣子,總是把榮譽給予君主,而錯誤歸于本身。晏子私見君主的時候,能夠婉言君主的過錯,但出來以后高揚君主之德義,即便侍甜心寶貝包養網奉劣等君主,也能使其垂衣裳而國治。這樣的評價可以說是極高的。
當然,孔子包養俱樂部認為晏子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缺乏。我們了解,晏子個人的生涯極其節儉,但孔子認為,晏子作為朝臣之首,這種過于節儉的生涯能夠會使他的下僚難堪。《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載:
子貢問曰:“管仲掉于奢,晏子掉于儉。與其俱掉也,二者孰賢?”孔子曰:“管仲鏤簋而朱纮,旅樹而反玷,山節藻梲,賢年夜夫也,而難為上。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揜豆,一狐裘三十年,賢年夜夫也,而難為下。正人上不僭下,下不偪上。”
管sd包養仲與晏子俱是齊國分歧時期的宰相,都是賢年夜夫,但在個人生涯上卻差異很年夜,管仲生涯奢華,而晏子生涯簡樸,孔子認為俱不成取,因為管仲使上位的君主難堪,而晏子使下位之僚屬難堪。孔子的意思是作為群僚榜樣之宰相,在個人生涯上要適中,不克不及僭越,亦不成逼上。不過,孔子認為,這些都是小問題:
仲尼聞之,曰:“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大事之成包養網單次,不若年夜事之廢;正人之非,賢于君子之是也。其晏子之謂歟!”(《晏子年齡》卷二第二十一)
晏子在節儉問題上慮之欠佳,但節儉作為一種個人品德,絕非壞事,故晏子之無意“難為下”可謂正人之不周,非君子之惡也。在《晏子年齡》里還記載了一些孔子對于晏子之夸贊,如:“犯警包養ptt之禮(禮變而從時),維晏子為能行之。”(《晏子年齡》卷五第二十一)“救平易近之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正人也。”(《晏子年齡》卷七第二十七)
相對于孔子對晏子贊賞有加,晏子對孔子的評價則不太高,盡管晏子對于孔子也有某方面之贊賞:
景公問晏子曰:“吾欲善治齊國之政,以干霸王之諸侯。”晏子作色對曰:“官未具也。臣數以聞,而君不願聽也。故臣聞仲尼居處惰倦,廉隅不正,則季次、原憲侍;氣郁而疾,志意欠亨,則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則顏回、騫、雍侍。今君之朝臣萬人,兵車千乘,不善政之所掉于下,霣墜下平易近者眾矣,未有能士敢以聞者。臣故曰官未具也。”(《晏子年齡》卷三第六)
晏子這是從側面夸贊孔子為什么能做得好呢?就是因為孔子身邊有時常可以匡正過掉的人在,也委婉地批評了齊景公,應該讓有輔弼之才的人為官。但晏子對孔子的整體評價并不高:
景公出田,冷,故以為渾,猶顧而問晏子曰:“若人之眾,則有孔子焉乎?”晏子對曰:“有孔子焉。若問有無舜焉,則嬰不識。”公曰:“孔子之不逮舜為矣,曷為‘有孔子焉。若問有無舜焉,則嬰不識’?”晏子對曰:“是乃孔子之所以不逮舜。孔子行一節者也,處平易近之中,其識不克不及過之,況乎處正人中乎。舜者,處平易近之中,則自齊乎士;處正人之中,則齊乎正人;上與圣人,則固圣人之林也。此乃孔子之所以不逮舜也。”(《晏子年齡》卷八第五)
齊景公出游田獵,人群甚眾,故問晏子人群中能否有孔子這樣的人包養妹,晏子答覆說:像孔子這樣的人必定有,但若要問有沒有像舜這樣的人,我還沒有看到。晏子的意思是,孔子與舜相差甚遠,舜是圣人之林,但孔子只是長期包養行一節之人,即便處在眾人之中,孔子的才幹也未必凸起,何況處在正人之中呢?而舜則分歧,出乎平易近之類,拔乎士正人之萃,可謂圣人也。盡管這般,齊景公不別人之問而特以孔子為問,說明當時孔子之名聲已響徹全國矣。孔子小晏子三十多歲,晏子當以后生小子視孔子,且孔子以后之作為及其之于中國文明之影響晏子俱未看到,故晏子之上述見解亦自可懂得也。
晏子使楚
二、晏子與孔子之區別
孔子是魯國的年夜賢,晏子是齊國的賢相,但孔子在魯國并沒有被重用,盡管也做過幾任長官,而晏子卻獲得了齊國三代君主之重視,且一向高居相位。可見,二人的政治遭受迥異,從這個意義上講,晏子的實際政治作為與影響遠遠超過了孔子。但為什么晏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卻不克不及看孔子之項背呢?由此,我們進一個步驟來說說晏子與孔子的區別。
晏子是包養網站一個實際的政治家,他的良多思惟與行為影響了齊國當時的政治,他的優長在這里,但他的限制也在這里。正因為晏子是一個頗得君主重用的政治家,于是,他的目光就局限在政治領域,甚至是齊國本身的好處,而很難從文明傳統的角度來思慮政治本身的問題。
仲尼相魯,景公患之,謂晏子曰:“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諫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往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晏子年齡》卷八第六)
為了使魯國不至于對齊國構成威脅,以這種陰險君子之方式使孔子受困而不克不及重用,可包養價格ptt謂有掉一個純正政治家的風范,且有損自家之德性。這與孔子的胸懷可謂相台灣包養隔天壤:
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年夜;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年夜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告訴齊景公,秦穆公之所以能使偏遠的秦國稱霸,就是敢于啟用百里奚這樣的人才,這是暗示景公當舉拔賢能。孔子沒有因為要照顧到魯國的好處而告訴齊國以偏邪之道,繼而減弱齊國。孔子之周游列國,乃以全國之情懷而欲行政治本身之道(即霸道),非像晏子那樣以一國之強年夜為務也。
正因為晏子是一個太過現實的政治家,是以,他便不克不及懂得孔子所崇尚的禮樂文明所代表的教化意義。
仲尼之齊,見景公,景公說之,欲封之以爾稽,以告晏子,晏子對曰:“不成。彼浩裾自順,不成以教下;好樂緩于平易近,不成使親治;立命而建事,不成守職;厚葬破平易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不包養平台成使子平易近;行之難者在內,而儒者無其外,故異于服,勉于容,不成以道眾而馴蒼生。自豪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平易近行滋薄;聲樂繁充而世德滋衰。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飾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趨翔之節以觀眾,博學不成以儀世,勞思不成以補平易近,兼壽不克不及殫其教,當年不克不及究其禮,積財不克不及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愚其平易近。其道也,不成以示世,其教台灣包養也,不包養ptt成以導平易近。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之俗,非所以導眾存平易近也。”公曰:“善。包養網車馬費”于是厚其禮而留其封,敬見不問其道,仲尼乃行。(《晏子年齡》卷八第一)
晏子以為,孔子所代表的禮樂文明不單繁文縟節,不易于教化蒼生,且形成極年夜的浪費,“厚葬破平易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他的這些觀點,貌似墨家。所以,良多人把晏子歸于墨家。實際上,晏子的上述觀點盡管與墨家類似,但晏子本身并不是墨家。晏子乃基于一個現實的政治家的目光才說出那些話的,他乃是從本身的節儉出發來反對禮樂之繁瑣、厚葬、久喪等儒家習俗的,這就顯得較為淺薄。晏子由此而反對齊景公賜封地給孔子進行政治試驗,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孔子亦不得不包養妹往齊反魯,因為晏子這段話以后,齊景公對孔子的印象徹底改變了。盡管晏子是一位賢相,但卻只就具體的事本身發言,很少考慮文明對于普通蒼生的性格養成之關系。晏子本身的行為足以為眾人榜樣,但他也只是盼望以這種方法,而不克不及在文明上一切建樹。是以,《晏子年齡》盡管有八卷,但所載都是單個事務的諷諫、勸誡與教誨,而學理上鮮有闡發。晏子始終只是“事”的精包養網VIP力,而無“理”與“學”的精力,故晏子雖位高權重,但卻無人傳承其學與精力。晏子逝世后,齊國很快發生了弒君之亂。這些都與晏子沒有培養后學有關。我們反觀孔子。孔子雖然未被魯君重用,甚至沒有被列國之君王重視,但孔子一向留意文明的傳承,在孔子看來,文明的傳承比純粹的政治作為更主要。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平易近人焉,有社稷焉。何須讀書,然后為學?包養網評價”子曰:“是故惡夫佞者。”(《論語·先進》)
下面兩句話深入地說明了孔子認為文明學術重于政治作為的思惟。正因為這般,孔子平生重視辟壇講學,開園授徒。中國的文明精力傳統賴孔子之收拾與傳授得以流傳,既而影響政治。其門生有的包養留言板甚至成為帝王師,如子夏之于魏文侯。孔子逝世后,其門生傳承其學,終至蔚為年夜觀,成為華夏文明之主體精力。時人恰是從文明上看孔子之業績的:
夫子適周見萇弘。……劉子曰:“方今周室陵夷,而諸侯力爭。孔丘平民,圣將安施?”萇弘曰:“堯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墜,禮樂崩喪,亦正其統紀罷了矣。”既而夫子聞之,曰:“吾豈敢哉,亦好禮樂者也。”(《孔叢子·嘉言》)
“圣”紛歧定要在時政上有所作為,邪道統、開人文以待后世,其意義無疑更年夜。這是孔子與晏子最年夜的分歧地點,也是孔子超出晏子的精力地點。孟子與其門人公孫丑曾有一段對話: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罷了矣。……”(《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之所以不高把守仲與晏子,就是因為他們是純粹的政治家,而他之所以要私淑孔子為門生,就是因為孔子的精力代表了文明幻想。荀子曰:“晏子,功用之臣也。”荀子認為晏子連子產、管仲都不及,而管仲也不過是“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荀子·粗略》)之野人。可見,荀子對晏子的評價是比較低的。“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這些話在《晏子年齡》中絕無所見,兩相計較,不成同日語也,盡管晏子是了不得的政治家。
孔子給門生們授課
三、從晏子與孔子在后世之分歧影響看文明傳承之主要性
晏子在當時是杰出的政治家,盡管孔子之名聲其時亦非小也,但作為晏子之后輩小生,晏子未必能正視與推知孔子之作為及其意義,故其小看孔子亦宜也。晏子以其高潔孤忠之情懷極力輔佐齊國三代君王,可謂臣子之冠冕也。然晏子平生無著作說其治,亦無門人傳其學,其性命終結,其政治事業亦隨之已矣。無著作、無門人,說明晏子并無政管理想以期傳之后世,只要“事”之畢竟,而無“理”與“學”之發越,以此較之孔子,可謂霄壤云泥也。孔子游列國,說諸侯,不務一國一事,欲以高遠之幻想平治全國;講品德,授門徒,不究一時一世,欲以永恒之人性弘揚文明;金聲玉振,始終條理,最后蔚為吾華夏文明之集年夜成者;善惡因之而判,人禽由此而辨,“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平易近以來,未有夫子也”(《孟子·公孫丑上》),豈虛美也哉?!由是觀之,人生活著固當有所作為,然作為不當僅限于“事”之精力,須至于“理”與“學”之高度,以傳承人性與文明。程子曰:“泰山雖高矣,絕頂之外,無預乎山也。唐虞事業,自堯舜觀之,亦猶一點浮云過于太虛耳。”(《二程粹言·圣賢》)無論事業多么偉年夜,亦不過浮云過太虛耳,唯道統與文明之傳承才幹歷久彌新、高超悠遠也。
太史公之贊晏子曰:“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史記·管晏列傳》)此不過為其德性人格所感動耳。然其贊孔子曰:“詩有之:‘平地仰止,景行去處。’雖不克不及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祇回留之不克不及往云。全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平民,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皇帝貴爵,中國言六藝者折衷于夫子,可謂至圣包養一個月價錢矣!”(《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當世之事業,固遭險阻而無限,然其文明之流包養感情澤,豈止傳十余世,必至千萬世矣。前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嘻,了解之言也。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