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上海
40、靜安寺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1686號。為國內外著名的歷史古剎。1983年,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釋教全國重點寺廟。
傳說靜安寺建于247年(三國吳年夜帝赤烏十年),但經歷代史家考證,此說并不成靠。初建時名“滬瀆重玄寺”,建寺者為高僧康僧會。唐代改名永泰禪院,宋年夜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靜安寺(清代乾隆《上海縣志》)。該寺原在吳淞江干。因寺址接近江岸,寺基有傾圯危險,南宋嘉定九年(1216),寺僧仲依將寺院遷至蘆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元、明兩代,靜安寺屢經興廢。迨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禮部侍郎麥煥出資重建年夜殿。乾隆四十三年,又有歙人孫思看倡議捐資重建殿堂。同年巡道盛保修治寺前涌泉等名勝,并于寺東隅建報恩院供僧居,捐田24畝供噴鼻火。承平天國戰爭期間,靜安寺遭兵燹,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僅存1座年夜殿。光緒初年,年夜殿塌記。光緒三年(1877年)方丈僧鶴峰捐獻重建山門和佛殿,因捐資不繼,自願復工,致使佛像戴笠披蓑,受雨淋日炙數年。后由李朝覲、唐景星等人協力勸募,并得邑紳姚曦、浙商胡雪巖等捐助,于光緒六年三月開工續建,次年四月初八日落成。僧鶴峰等勒碑記其事。光緒二十年,方丈正生在年夜雄寶殿擺佈增建兩廡衡宇,再次修葺全寺,靜安寺漸成現今之規模。光緒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向西擴張至靜安寺,租界當局勒令靜安寺遷移歷代祖師墳墓,并因筑路而撤除寺內年夜雄寶殿西側衡宇。平易近國年間,靜安寺又幾度興修。平易近國10年(1921年),滬西一帶日益繁榮,靜安寺噴鼻火茂盛,寺宇不夠應用,僧常貴及紳董姚文棟等,將寺產積余資金,在年夜雄寶殿以東空位上建l座三圣殿,擴充寺基至5畝。平易近國34年,回靜安寺兩邊商舖林立,山門被掩蔽,方丈德悟和監院密迦在原山門東首另建新山門,并由鄧散木題額:靜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門前建成1座印度阿育王式石幢,稱“梵幢”,以為梵剎標志,并疏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孔一新。文明年夜反動時期,靜安古寺遭遇嚴重沖擊,方丈持松法師遭到危害,一切佛像、法器悉被搗毀,僧眾自願還俗,寺舍被占用。1972年,年夜雄寶殿掉火焚毀,古剎廢圮。文革后開始修復。1983年,國務院確定靜安古寺為漢族地區釋教全國重點寺廟之一。1984年,成立靜安古寺修復委員會,由上海市釋教協會副會長賈勁松居士掌管按歷史原貌修復。是年,市國民當局又撥專款30萬元。至1990年,靜安古寺修復工程基礎完成。1998年,為共同軌道路況2號線靜安寺站的建造,靜安寺又一次進行了改革。至1990年,修復工程基礎完成。1991年,年夜雄寶殿重建包養 完工。現有年夜雄寶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重要建筑,雄偉壯觀。
靜安寺在近代由禪宗趨向密教,1947年由子孫叢林改為十方選賢制叢林,即住持不再由本寺僧人師徒繼承,而是向全國僱用,選賢能方丈。1953年,當時的住持持松法師在寺內設立真言密宗壇場,復興了自唐代以來掉傳的漢地釋教密宗。現在寺院樓上仍設有密壇,掛有甚多曼茶羅。
靜安寺至今已近780年,早于上海建城。其長久的歷史文明,亦是靜安區歷史發展的源頭。光緒二十七年和平易近國34年(1945年)設置的警區和行政區,均以靜安寺定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筑跑馬道至靜安寺,構包養網成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間,因天時之便,以靜安寺為中間構成的路況網絡成為滬西城市化進程的起點。平易近國34年(1945年),書法家鄧散木題額“靜安古寺”,沿用迄今。靜安寺舊有“靜安八景”之說。名稱源自元末詩僧壽寧編纂的《靜安八詠集》,錄有有名文人楊維禎等對靜安八景的詠頌。元人有所謂“靜安八景”,即赤烏碑、陳朝檜、講經臺、蝦子潭、涌泉、綠云洞、滬讀壘及蘆子渡,歷代題詠甚名,今均湮沒。寺內還躲有八年夜隱士名畫、文征明真跡《琵琶行》行草長卷。寺內另有“云漢昭回之間碑”石刻,是南宋包養 淳熙十年(1183年)光最後,當他喝完酒禮被趕出新房招待客人的時候,他就有了捨不得離開的念頭。他覺得……他不知道自己該有什麼感覺了。宗趙諄當太子時為學士錢良臣之躲書閣所題,閣毀后移于寺內。
上海靜安寺
沸井
位于靜安寺門口的那口井,俗稱海眼,又稱涌泉、沸井,位于今靜安寺正門之南的南京西路上,以泉水晝夜涌出如沸而得名。泉旁筑石欄,周圍有鐵柵,旁豎阿育王式石柱“梵幢”,題曰“全國第六泉”,據說是蘇軾手書。據元代壽寧僧人纂《靜安八詠集》中記載:“泉在寺之陽,廣袤者半尋。陷若溫泉,突沸猶火鼎,俗呼為沸井。有亭翼然其上初,依師將遷寺,以為龍湫,遂定其址。凡歲旱,禱于泉輒應。”可見“沸井”之名早在元代已見于著錄。清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中記載:“涌泉,在靜安寺前,晝夜沸騰包養網 ,俗稱海眼,囗石為井,作亭其上。”又《至元嘉禾志》中記載:“嘗有戲浴包養 此中者,深二三尺下,氣稍溫。蘇軾詩:‘蟹眼已過魚眼熟,池內爭看第六泉。終朝泉涌常如沸,靜安寺外共留連。’”但《靜安八詠》中未見“全國第六泉”之記錄,后人以為有沸井名在先,而“全國第六泉”之名在后。至于蘇軾為此井題名并題詩,清人王文誥編纂的《蘇東坡文集》中并無此詩,亦恐是后人附會。
全國第六泉是上海郊外勝跡之一,歷包養 代誦詠者頗多。據清《同治上海縣志》記載,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觀察包養網 盛保囗石筑亭,名曰‘應天涌泉’”。1874年(同治十三年)重筑護井石欄,并由有名書畫家胡公壽題“全國第六泉”。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公共租界擴張,靜安寺一帶包養網 劃進租界,之后租界修筑馬路,第六泉的地下水源被切斷,加之隨著游人的增添,人們隨意向井中拋物的現象極為嚴重,該井的沸泉景觀逐浙被破壞。約平易近國以后,該井噴泉現象基礎消散。二十世紀六十年月的南京西路改革中,該井被填沒。1997年上海筑地下鐵路時,錦迪公司承建軌道路況二號線靜安寺站,在上海市文管部門的共同下,特別發掘古泉舊址,發現了大批雕像、圍欄等文物,現捐存于上海歷史博物館。
2009年09月26日,涌泉在南京西路上安下新“家”。當天靜安寺涌泉落成儀式在南京西路華山路口舉行,為靜安寺地區增加了一處地標性的人文景觀。
胡公壽題寫的“全國第六泉”
沸井井欄
玉佛
為釋迦牟尼佛像,供奉于1991年重建的年夜雄寶殿內。包養 佛像來自緬甸,用整塊玉石砥礪而成。玉佛高3.87米,連蓮座總高5.4米,寬二點六米,重一萬一千公斤。由于玉佛太高峻,奉安時不得不撤除門墻,真包養 可叫“破門而進”了。玉佛的修飾依照漢族傳統佛像的樣式,面如滿月,莊嚴吉利,慈和安靜。這尊玉佛比有名的玉梵剎中的兩尊玉佛要年夜得多,也是今朝中國年夜陸最年夜的玉佛。
靜安寺年夜雄寶殿中國最年夜的玉佛
41、龍華寺
位于上海市南郊龍華鎮,是中國有名的釋教古剎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釋教全國重點寺院。
龍華寺始建年月,說法紛歧。一是說創建于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二是說創建于唐垂拱三年(687),三是據宋代處所志記載,為五代吳越王錢繆所建。龍華寺的創始人是亦是創建靜安寺的康僧會。在三國東吳赤烏年間(238—250),他從交趾(今越南北部)來到建業(今南京市)。康僧會向孫權宣揚佛法,并通過燒噴鼻祈禱,獲得佛舍利十三顆,吳王年夜喜,命令營造十三座寶塔包養 ,龍華寺塔包養網 就是此中之一。在吳王孫權的支撐下,康僧會在江南一帶廣傳釋教,使吳地的釋教一度呈現出繁榮氣象。
唐垂拱三年(687年),天子曾賜給龍華寺五千貫錢,四干紗錠,用于建筑圓通寶殿等殿堂,這是龍華寺有殿堂的開始。唐代詩人皮日休的《龍華夜泊》詩,描寫了唐朝龍華寺的風景:“今寺猶存古剎名,草橋霜滑有人行。尚嫌殘日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宋元時期,龍華寺規模有所擴年夜,佛事繁榮。
北宋治平元年(1064),宋朝天子將龍華寺改為“空相寺”。隨后又賜給“空相寺包養”匾額,撥款重建年夜佛殿、寶塔,新建白蓮禪院。惋惜元末包養網 毀于兵燹,殿堂毀壞,僧眾離散,唯龍華寺塔尚存。
明代龍華寺獲得周全修復,成為上海第一名剎。永樂年間復稱龍華寺。修復后的龍華寺,寺院規模雄偉。“紺殿蕊宮,檐牙復道,近古土木所未有。前辟放生池,筑施食臺。其他隱室窈窕,林木翳瑟,遂為五葺第一山。”(清代乾隆《上海縣志》)嘉靖三十二年包養 (1553),明世宗敕賜“萬壽慈華禪寺”匾額,從此龍華寺又稱“萬壽華禪寺”。但不久倭寇進犯,龍華寺再度遭到破壞。明萬歷年間,天子又敕賜“年夜興國萬壽慈華禪寺”匾額給龍華寺,從此龍華寺又得名“年夜興國萬寺慈華禪寺”。萬歷年間,寺內新建了阿陀佛殿、輪躲殿、年夜躲經閣等殿堂。皇室對龍華寺的賞賜是非常豐厚的,僅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皇太皇就敕賜年夜躲經718函,裹金繡袱718張,五彩織桌衣18件,范金千葉寶蓮毗盧遮尋佛1尊,日月寶幡2對,縷金彩結幡10丈,年夜紅鎖金友幡2對,包養 宮修五彩東方三圣法華28品,圣像18軸,五彩金供花4朵,五彩對立面龍花瓶2對,供佛古銅器5件,御書承恩堂匾額1座,金印1顆等。明朝天子敕賜給龍華寺的躲經、范金毗盧佛像和金印,被稱為“龍華三寶”,至今他起身說道。收藏寺內。
清代是龍華寺的全盛時期。清朝順治年間,韜明禪師被推舉為龍華寺方丈。他更始開辟,先后建築了韋馱殿、東西照樓、懷噴鼻樓、躲經閣等,被稱蔡修口齒伶俐,說話直截了當,讓藍玉華聽得眼睛一亮,有種得了寶物的感覺。為龍華寺中興的開山之祖。韜明僧人圓寂后,置塔于龍華寺三圣殿亮度。門生年夜壑禪師(又稱沛堂僧人)繼任方丈。據康熙十二年(1673年)張寰輯《龍華志》記載,當時龍華寺重要殿堂有:年夜雄寶殿、三年夜士殿、圓通寶殿、韋馱殿、天王殿、千手觀音殿、年夜悲殿、真武殿、禪堂、祖師堂、法堂等,別的還有鐘鼓樓、年夜躲經閣、文昌閣、住持室、東西照樓、懷噴鼻樓、塔院、東軒、三元祠、張方伯祠、五通祠、僧房禪舍等建筑,整個寺院金碧輝煌,雄偉壯觀,使龍華寺達到壯盛。
清代咸豐年間,觀竺法師方丈龍華寺。他是露臺宗第四十祖,在龍華寺弘揚露臺宗,并召募資金修整殿宇。清當局彰其好事,賜給龍華寺一部《清躲》,共730池,現仍收藏在寺內。觀竺法師傳法與門生所澄,所澄門生有跡端、文果等,都是龍華寺的有名和尚,對維修寺院作出了貢獻。
1911年,近代名僧諦閑法師掌管龍華寺,他是露臺宗第四十三世傳人,歷任慈溪獅子庵、永嘉頭陀寺、紹興戒珠寺、寧波觀宗寺、露臺山萬年寺、上海龍華寺方丈,還曾到哈爾濱市極樂寺傳戒,他的有名門生有倓虛、常惺、妙真等。平易近國年間,在戰爭中,龍華寺走向陵夷。1936年《上海研討資料》記載,龍華寺尚存有年夜雄寶殿、年夜悲閣、住持室、金剛殿、三圣殿、彌勒殿、伽藍殿、觀音殿、祖師殿、地躲殿、羅漢堂、鐘樓、鼓樓、客廳、齋房等建筑。惋惜1937年年夜多毀于japan(日本)侵犯軍的戰火之中。到上海束縛時,已破壞不勝,有毀圮之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釋教全國重點寺院,開始重建。
現在龍華寺的建筑格式是中軸線擺列,有六進殿堂,即彌勒殿、天王殿、年夜雄寶殿、三圣殿、住持室和躲經樓。進進山門后,在中軸線兩側,有鐘樓和鼓樓。是清代遺留下來的三層重樓。鐘樓上懸著一口清光緒二十年(1894)鑄造的青龍銅鐘,同約2米,重達13000斤。“龍華晚鐘”被譽為上海八景之一。第一殿為彌勒殿。殿的正中供奉著彌勒菩薩。龍華寺的名稱,就是取彌勒菩薩將在龍華樹下成佛之意,所以龍華寺被稱為彌勒菩薩的道場,因此樹立殿堂供奉彌勒像。第二殿為天王殿。包養 與別的寺廟天王殿分歧的是,這里還供奉著一尊天冠彌勒像。第三殿為年夜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殿中供奉三尊金身“華包養 嚴三圣”。殿內還陳列一口明朝萬歷十四年(1586年)鑄造的寺鐘。年夜殿後面西側供奉著二十諸天,是護持佛法的天神年夜殿后邊兩側供奉著十六羅漢泥像,第四殿是三圣寶殿,是1983年重建的殿堂。殿內供奉三尊金身“東方三圣”,中間是接引佛“阿彌陀佛像”,左邊一尊為觀音菩薩像,右邊為年夜勢至菩薩像。與別的寺院分歧的是,這里的觀音菩薩是男相。第五開展任務丈室,是寺內住持布教弘法之處。第六殿是躲經樓,加入我的最愛各種版本的年夜躲經和釋教經籍,陳列寺內歷代珍貴的釋教文物。現存的釋教文物還有明萬歷年間的龍邊中篆金印一顆,明代范金毗盧遮那佛像一尊,現代唐人寫經一卷,五代刻經一卷,北宋石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明、清佛像約50余尊,還有《磧砂躲》、《龍躲》、《續躲經》、《頻伽躲》和《年夜正躲》等歷代多種版本的年夜躲經。
上海龍華寺
龍華塔
相傳建于包養網 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孫權為貢獻怙恃親而建,故別名報恩塔。現存塔身和塔基都是宋承平興國二年(977)重建,距今也有一千多包養網 年歷史。1954年,曾聘請了古建筑專家,依照宋代規格建築了龍華寶塔,恢復了宋代舊觀。龍華塔是一座磚身木檐的樓閣式塔,立體八角形,共七層,總高40八米,內室為方形,底層高峻,往上逐層收縮,構包養網 成密檐。飛檐高翹,檐角下懸銅鈴,微風吹過,一片叮呼洪亮的鈴聲。塔頂有鐵制的覆缽、露盤和寶瓶,及號稱鎮塔之寶的“七相輪”。龍華塔聳立在黃浦江干,外型優美,結構堅固,雄偉壯麗,是中國現代釋教建筑藝術的杰作。
上海龍華寺龍華塔
42、沉噴鼻閣
位于上海市黃浦區沉噴鼻閣路29號,是座尼庵,有20位尼僧,是全國最年夜的比丘尼寺院之一,也是上海獨一一座供奉沉噴鼻觀音的寺院,為上海市有名梵剎,是老城廂中重點古跡。1983年4月同時被國務院列進全國142所漢族地區重點寺院。
沉噴鼻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由豫園主人潘允端所建。潘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督辦漕運疏通淮河打撈沉船時,覓得一尊優美觀音佛像,甚為喜歡,又于當夜夢見其母囑托,即派人護送佛像回上海建閣供奉。因佛像由名貴海瓊水沉噴鼻木雕制,芬芳非她給婆婆端茶。如果他不回來,她想一個人嗎?常濃郁,故名“沉噴鼻閣”。據考,該佛像系隋代年夜業年間,南洋赤土國回包養網 贈隋煬帝之禮,在淮河中遇風浪沉沒,已臥伏河底近千年。沉噴鼻閣盛于清代,為邑城官員祈晴禱雨之處,上海在未建萬壽宮前,天子皇太后誕辰也在這里朝賀。因此噴鼻火茂盛,譽滿上海城。嘉慶二十年(1815年),更名為慈云寺,但平易近間仍稱它為沉噴鼻閣。排行于龍華、靜安、玉佛三年夜名剎之后。1989年為上海釋教協會發出,修復沉噴鼻閣和年夜殿。1992年沉噴鼻閣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沉噴鼻觀音雖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儀態萬方,為佛中珍品。
本日沉噴鼻閣占地2378畝,整個寺院頗具規模,閣內有天王殿、年夜雄寶殿、觀音閣、伽藍殿和已故中國釋教協會名譽會長應慈法師紀念堂等。沉噴鼻閣前有四柱三門重檐翹角牌樓,上有沙孟海書題“沈噴鼻閣”三字;天王殿中彌勒頭戴天冠,右腳置于左腳上,此是彌勒在兜率天修行時包養網 菩薩相,為彌勒真身像,與普通寺院年夜肚彌勒迥異。兩側為四年夜天王,立姿,與普通梵剎坐姿分歧。韋馱雙手合十捧金剛杵立于彌勒像背后,也與拄杵姿勢兩樣。年夜雄寶殿正中為“華嚴三圣”。中為盧舍那佛,兩旁文殊、普賢立侍擺佈,還有梵天、帝釋兩天神擺佈護侍。這種供式也為江南寺院所罕見。其上藻井有348尊小佛,寓含比丘尼348戒。沉噴鼻閣包養網 是尼庵,有20位比丘尼。“華嚴三圣”背后是渡海觀音,手執凈瓶,立鰲魚上,左為善財孺子,右為龍女。
上海尼寺沉噴鼻閣
43、玉梵剎
位于上海安遠路,上海市有名梵剎,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上海市釋教協會地點地。
清光緒八年(1882),普陀山慧根法師朝五臺,歷峨眉,進西躲,到印度,禮佛后路過緬甸,在當地華僑的贊助下,開山取玉,雕成五尊玉佛。回國路經上海時,留下坐佛、臥佛各一尊,即在江灣鎮造廟供奉,稱玉梵剎。最早的玉梵剎建在吳淞江灣車站之側,由慧根法師的門生本照法師任持。辛亥反動后,寺毀于兵火,僅玉佛幸存。一度以盛宣懷舍殫根路(今維安路)別墅為寺,供奉玉佛。1918年起,釋教禪宗支派臨濟宗和尚可成法師在今址檳榔路(今安遠路)建新寺。經過十年的“躬營奮筑”,相繼落成了佛殿、樓閣、齋廚等仿宋寺廟建筑群,使玉梵剎“丹艧觚綾,崇閎壯麗,蔚為巨剎,甲于海上”。玉佛禪寺創始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前后有十一任方丈。1945年,為紀念昆明“一二?一慘案”殉難義士,在玉佛禪寺舉行隆重公祭活動,主祭團由宋慶齡等7人組成,公祭后舉行游行,影響甚年夜。上海束縛后,國民當局撥款修繕了玉佛禪寺。十年動亂,玉佛禪寺遭到宏大沖擊,一切釋教活動都結束了,但有幾位和尚在寺內,逐日以糊紙盒謀生。所幸兩尊玉佛和許多珍包養網 貴文物都無缺無損,是上海獨一完全保留下來的釋教寺院。1978年,玉佛禪寺恢復開放。
現在的玉梵剎,分為前院和后院兩年夜部門。占空中積約11.6畝,建筑面積8856平方米。寺內建筑師承宋代寺院風格,建筑布局整齊,結構精緻,金碧輝煌寺內中軸線上,順次為天王殿、包養網 年夜雄寶殿、玉佛樓(住持室),擺佈兩側有臥佛堂、觀音殿、銅佛殿和齋堂,錯落有致。進天王殿,可見三扇朱紅年夜門,本意為“三門解脫”。二進主殿為“年夜雄寶殿”。內供三尊金身年夜佛寶殿,后方設“海島觀音”壁塑;第三進為住持室。住持室樓上便是玉佛樓。年夜殿正中供奉的便是慧根法師請回的玉佛坐像,像高1.92米,重一噸,由整塊白玉精雕而成,玉質細潔,外型優美,為釋迦牟尼的法相。玉佛兩側櫥柜內,收藏著清刻《年夜躲經》七千余冊。寺廟西側臥佛堂內,供白玉臥佛一尊。此為慧根法師請回的另一尊玉佛,長96公分。1989年,新加坡信徒又贈一尊年夜臥佛,長約4米,就供在對面。玉梵剎作為上海游玩的十年夜景點之一,它雖地處繁華的包養網 市區,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包養網 市中的一片凈土。
玉梵剎里,還收藏著許多珍貴的釋教經典和文物,有乾隆版《年夜躲經》,共178函,1662余,7168卷;平易近國時期影印的宋代《磧砂躲》、《頻伽躲》(即《頻伽精舍校刊年夜躲經》、japan(日本)的《年夜正年夜躲經》和《續躲經》及《躲文年夜躲經》)等。這些卷帙眾多的躲經,都是極為珍貴的釋教包養 經典;北朝石雕藥師佛像雕于東魏武定元年(543年),像高23.5厘米,寬11.5厘米,正中為藥師佛結趺而坐,高肉髻,臉部豐滿,雙耳垂肩。右手屈臂上舉,作施無畏印,左手手掌朝下,作與愿印。下為方形底座,背后為船型背屏,上飾以花紋;擺佈各有一石刻小站佛。雕像石質微黃,細膩如玉。整座雕像構圖簡潔,技藝嫻熟,是北朝石刻藝術之精品;明代棗木觀音像。通高150厘米,由整根棗木雕鏤而成。這尊觀音像,身體修長,婷婷而立,給人一種飄逸的動感,美好動人。觀音雙頰豐潤,端倪秀氣。雕鏤者奇妙地運用棗木的天然天生之態,使像的身軀順著棗樹本來的變度略成弧形,觀音的頭部略向左側,給人一種動態的感覺。衣紋洗練簡潔,服飾雕鏤精細,顯示了明代藝術家的聰明和聰明;清代木雕靈駕山,高約2米,山巒層進,怪石嶙峋,佛、菩薩、羅漢、天王等佛像分布各處,有的騎獸,有的談笑宴坐,有的讀經論道,形態各異。整個泥像涂抹金粉,光榮奪目,反應出清代木包養 雕工藝的傑出成績。
上海玉梵剎
玉佛由普陀山慧根法師于清光緒八年到印度禮佛后,路過緬甸采玉雕成。一為釋迦牟尼坐像,一為臥像。玉梵剎亦因這兩尊玉佛而得名并聞名遐邇。釋迦牟尼坐像玉佛被稱作“鎮寺之寶”。高1.95米,由整塊玉石砥礪而成。佛像結跏趺坐,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作禪定印,表現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慮進定,最后覺悟成佛右手天然下垂,手指觸地,稱“觸地印”,表現佛在生前為眾生做了種種奉獻,修了種種菩薩行,這一切唯有年夜地作證。佛像臉部豐滿,眉如新月,雙眼半開,雙唇緊閉,含著安詳、溫和淺笑。讓人稱奇的是,不論你站在哪個角度,玉佛總在安詳注視著你。這座佛像砥礪精細,佛像的法衣邊緣以及右臂的臂釧上,飾有一百多顆翡翠、瑪瑙等寶石,為信士們所奉獻。整個佛像晶瑩透剔,呈現出安詳寧靜、仁厚慈愛的神態。
另一尊是臥佛,由一整塊漢白玉精雕而成,長96厘米,身披法衣,左袒右肩,右手支頭號側臥在紅木榻上,與北京噴鼻山臥梵剎的臥佛外型雷同。表現的是釋迦牟尼80歲時,在拘尸國郊外娑羅雙樹下涅磐(釋教尋求的最高境界)時的狀態。臉部神色溫和寧靜,安詳天然,面帶淺笑。身上衣紋條圓滑流暢,表現出高深的砥礪程度。
上海玉梵剎內坐佛和臥佛玉佛像
北魏青銅佛像
為北魏太和包養網 十五年(491)所造的釋迦佛立像。佛像下身略向前傾,高肉髻、螺發,面部安詳慈和,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愿印,衣紋平直下垂,線條流暢。佛的背后是火焰紋背屏,上有3尊浮雕坐佛像。背屏后刻有銘文。
上海玉梵剎北魏青銅佛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