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致富路正寬甜心寶貝S包養網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15db696c292.36863633.

包養網

奔向富足好日子

本報記者 李增輝 朱 磊 禹麗敏

位于寧夏南部山區的西海固,曾是干旱赤貧的代名詞。

如今,一場針對貧困的攻堅戰,正在這里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行走在這片曾經“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滿眼包養網的綠色在訴說:西海固變了!

鹽池、彭陽、隆德、涇源相繼“摘帽”包養網……在“包養網兩個帶頭人”工程的推動下,西海固地區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7.3%降至2018年的4%,大步奔向全面小康。

生態移民包養,搬得出更過得好

28歲的農民吳天云攙扶雙親,妻子抱著娃上了車。汽車轟鳴,一家7口離開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新民鄉上灣村,來到位于寧夏中部的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柳樹臺村。搬家包養這天,吳天云記憶深刻:“整個村子都搬走了包養網,我包養兜里揣著2000元錢,這是全部的積蓄。”

初來紅寺堡,一馬平川的荒野與老家風景大相徑庭。妻子馬桂萍卻喜從中來:老宅在山頂,驢車馱水往來就得10公里。如包養網今人移出來,路通了,水通了,再養上10頭牛就滿足!

13年過去了,如今光景如何?吳天云笑了——“初代移民安置房”換成了紅瓦磚墻、寬敞明亮的新房子,三個孩子都工作了,肉牛養殖園區里飼養著自家108頭牛,村民托管的牛也在這個園區內。

先富帶后富,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寧夏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通過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能干的黨員當上領頭雁,致富的帶頭人被吸納進黨組織,激活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吳天云便是其中之一。

2018年9月,吳天云擔任了柳樹臺村黨支部書記,在包養他的帶領下,肉牛養殖產業已發展成柳樹臺村的主導產業,全村肉牛存欄約2500頭,人均7頭以上,10頭以上養殖大戶約30戶,全村圈棚達334座。

這個曾經是新莊集鄉的最窮村,通過產業脫貧,成為第一個脫貧銷號村包養。地處寧夏中部的吳忠市紅寺堡區,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累計開發水澆地70余萬畝,搬遷安置移民23.3萬人。

“如今的日子是甜的!”新莊集鄉黨委書記伍洪亮無限感慨。

傾力民生,喜迎華麗新變化

在蜿蜒曲折的山間公路前行,來到固原市西吉縣興隆鎮陳田玉村。53歲的農婦馬存蓮,喜盈盈地向記者講述了她的四季故事。

春天,田地覆膜,種上青貯飼料,假以時日,家里10頭牛的食糧便有了;夏日,務農間隙,去家門口新建成的包養扶貧車間打工,一天下來能拿不少收入;入秋,包養母牛下犢,見犢補母又有一筆補貼;凜冬,早起制糖,待到日頭西落,收糖小販悉數收走,每天也能掙上百塊。

馬存蓮一邊忙活,一邊算賬:扶貧車間打工收入,再加上10頭肉牛的養殖補貼,孩子上學吃飯不怎么花錢,老兩口看病也有新農合,一年下來還能攢不少錢。“放以前,不敢想!”

西海固脫貧主陣地的華麗轉身有數據支撐。2012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減貧83.4萬人;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56元增長到9298元,4個貧困縣已摘帽,991個貧困村脫貧出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特別是移民遷出包養網后,遷出地區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于平衡,生態恢復修復能力明顯增強,遷出區生態恢復230.1萬畝,遷入區綠化4.1萬畝,“十三五”規劃遷出區生態恢復40.61萬畝、遷入區綠化0.1萬畝,實現了脫貧致富與生態建設雙贏。

面向未來,脫貧步伐更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啟動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大力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集中攻堅“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問題,打好產業、金融、教育、健康扶貧和危房危窯改造等政策組合拳。

吳忠市鹽池縣第四中學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受益于“專項計劃”,還在上初二的馮佳蕊,計劃中考過后,去銀川市讀高中。

扶貧先扶智。近年來,寧夏通過實施向貧困地區傾斜的招生政策,讓貧困地區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也能獲得其他非貧困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如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寧夏育才中學等高級示范中學對9個貧困縣(區)生源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實施專項計劃,使貧困地區生源共享更為優質的普通高中包養教育。目前,寧夏已實現學生資助政策全覆蓋,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學生包養網資助政策體系,2018年各級財政累計安排資助資金7.36億元,資助學生45萬人次。

回首來路,歷經“三西”農業建設、“雙百”扶貧攻堅、千村扶貧整村推進、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五個階段,寧夏的貧困發生率已由從1982年的74.8%下降到2018年的3%,貧困地區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126元增長到2018年的9298元。面向未來,寧包養網夏脫貧攻堅將一步一個腳印,邁得更加堅實有力!

閩寧協作結碩果

本報記者 劉 峰

“去年我大兒子在飛毛腿集團務工,每個月到手工資有4000多元,還能領到交通、生活補貼。今年我就帶著小兒子和侄子都包養網來馬尾上班了。”說起現在的工作生活,在福州馬尾區飛毛腿集團工作的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建檔立卡貧困戶馬銀富很是滿意。

馬銀富的新生活得益于跨越3000公里的閩寧協作。1996年,按照中央部署,福建省沿海8個經濟發達的縣、市(區)對口支援寧夏8個國家級貧困縣(區),閩寧跨越23年的“幫扶接力”正式開啟。2016年,福州市馬尾區與固原市原州區確定結包養對幫扶,自此,兩地開啟全方位合作,多點開花結碩果。

穩就業,福建馬尾啟動定向招聘。福州馬尾區內固原貧困勞動力就業扶貧基地企業,每年開發200個適合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的崗位,定向招聘。今年2月底,原州區230余名務工人員前往馬尾飛毛腿集團務工,其中222人為建檔包養立卡貧困戶。

促增收,寧夏各色特產走進福建。今年1月,福州倉山包養區南三環邊的寧夏六盤山特產館開業,包養土豆粉絲、蜂蜜、禽蛋等來自六盤山區的土特產頗受市民歡迎。目前,有23家優質的寧夏原生態農產品企業入駐內館,提供100多種特產,半年銷售額已達700多萬元。據介紹,特產包養網館已帶動30家寧夏本土企業拓寬農特產品銷路,帶動周邊原州區農民種養特色農產品,共幫助3486人穩定就業,其中建檔立卡戶2976人。

扶貧車間惠萬家

本報記者 劉包養網

“噠噠噠……”走進寧夏大斌家紡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踩踏板、剪線、換針……來自吳忠市同心縣包養網田老莊鄉五道包養領子村的女工金翠蘭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從做學徒到熟練工,工資漲到了每月3000多元,還在縣城安了家哩。”金翠蘭言包養網語間不無自豪。

大斌家紡坐落于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扶貧產業園。為了讓企業穩定用工、員工安心打工,同心縣在園區建設了1400套保障性住房。建檔立卡戶每戶只花2萬多元就能搬進園區,在企業連續干5年以上還可以辦理房屋產權,金翠蘭就是該政策的受惠者之一。如今,全縣在移民村、深度貧困村村口建成扶貧車間23個,預計可帶動2000多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包養,月均增收1800元左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心縣還支持企業對員工開展訂單式培訓。實訓時間達到2個月以上且熟練掌包養握崗位操作技能的,對用人企業和培訓機構給予1300元到3000元每人的職業培訓補貼。如今大斌家紡扶貧車間已招收的建檔立卡戶占到總用工的近一半,根據產量計件,月工資在2800元到5000元。

“根據各貧困村特色產業優勢,形成小車間培育大產業包養網、大產業拉動小車間的扶貧開發模式。”吳忠市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說,目前全縣基本實現了生態移民村扶貧車間全覆蓋,飯碗穩穩地端在鄉親們手里。

TC:sugarpopular900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