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黃陂杜堂村:窮鄉變景08靠設計廣告區 荒山滿花香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98d329391bb5.94828535.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基層行·村莊篇】  

從湖北武漢市區驅車一路向北,兩小時便能來到華中AR擴增實境最大的鳥語林里一睹雙角犀鳥,在木蘭花鄉的四季花海感受田園詩意,在青瓦白墻的老屋里回味濃舞臺背板濃鄉愁。

這幾年,到杜堂村小住兩天,成了很多武漢人熱衷的休閑方式。

木蘭花鄉景區董事長葛天才見證了杜堂村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想改革開放之初,他依然記得,小時候吃得最多的是紅薯,早大型公仔飯中飯是蒸紅薯,晚飯是紅薯稀飯。

20世紀80年代,這個地處大悟、紅安、黃陂三縣(區)交界處的貧困村,與外包裝設計面世界的接觸開始多了起來,杜堂村的年輕人懷揣著致富夢想,加入外出打工的行列。到了90年代和本世紀初,大量農民外出打工,導致人形立牌杜堂村面臨著農房多年閑置、土地大策展面積撂荒、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的困境。杜堂村人空守著不到4平方公里的丘陵荒山,望山興嘆。

黨的十八大后,杜堂村迎來發展的春天。2014年,杜堂村被納入黃陂區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政府投資525萬元建成出行道路、污水管網、公共活包裝盒動場所,對房屋進行立面改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杜堂村的蝶變歸功于2017年武漢市實施的“三鄉工程”(市民下鄉、企業興鄉、能人回鄉),受政策感召,葛天才準備回村大干一番。他瞄準杜堂村靠近5A級木蘭山風景區的區位優勢,決定發展鄉村旅游業。

最初,村里人認為杜堂村一無名參展山大川,二無深厚全息投影的歷史人文,交通不算便利,發展旅游業是“無緣之木”。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杜堂村對產業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按照村莊、田園、文化、生態“四位一體”的思路,將鄉土民沈浸式體驗俗、生態環境、賞花旅游作為杜堂村的最大賣點。在政府支持下,葛天才投入2000余萬元流轉近7000畝荒山荒地,種植各類不同季節開放的特色花卉苗木60余萬株,活動佈置建起華中地區最大的鳥語林,杜堂村成了一年365天天天可賞花的花卉世界,開園當年即實現綜合收入9000余萬元。

近兩年展覽策劃,來杜堂村旅游的城里人越來越多,這讓村民既喜也憂。喜的是鄉村旅游帶動了收入,憂的是城里人來了沒地方住。在一場激烈討論中,大量閑置農房成了關注的焦點。幾經探索,杜堂村決定成立農村合作社。村里113戶空閑房大圖輸出屋以1600元/平方米價格入股,請設計師為每家每戶做設計規劃,統一設計、裝平面設計修、管理,農戶年底按照入股每年10%的保底方式分紅,空房包袱成為增收致富新來源。

村民VR虛擬實境葛住利的190平方米老房,經過改造升級,成為古色古香的大圖輸出民宿“隱逸小院”,2017年5月,小院以年租金3.03萬元租給一位武漢市民,可以自住,也可以將房間委托給合作社的管家服務打理出租,再按比例獲得分紅。

FRP依托鄉村旅游這一主導產業,杜堂村大力發展旅游休閑、農耕體驗、鄉土文化、共享民宿、康居養老等關聯產業,打造出集觀光、娛樂、康體旅游于一體全息投影的重人文內涵、多功能、高品位的鄉村生活體驗區,參展形成鄉村特色鮮明的產業鏈。“三鄉工程”的組合拳大圖輸出,為杜堂村闖出了品牌,打響了名氣。目前杜堂村有近400多村民在大圖輸出景區上班,年道具製作人均收入2.8萬元。

農民變員工、農田變花園、農村變景區,杜堂村的華麗變身,贏得參展了“武漢最美休閑鄉村”的美譽,成為湖北“三鄉工程”示范點,先后吸引國內互動裝置28省市、400多批次、近萬人參觀考察。

黃陂區委宣AR擴增實境傳部副部展場設計長胡波說,杜堂村日常接待游客一兩千人展場設計,周末模型達五六千人。村子熱鬧了,人也回來了。大批外出打工的青壯勞力攜家帶口返鄉就業創業,各類社會人才紛至沓來,大批市場主體參與村內投資創業。如湖北民營首策展富卓爾集團老總閻志投資創辦啟動儀式卓爾文化書屋,木蘭文化非遺傳承人葉蔚璋投資創建木蘭文化博物館,黃陂楚劇團入住景區表演等,產業發展讓村民充分享受到綠色發展大型公仔的紅利,獲得感不斷增強。大圖輸出

 (本報記者 夏靜 本報通訊員 劉志強)

TC:08designfollow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